2023年01月17日  星期二
熱門搜索:民主辦會  規范運作  改革  服務
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 >  研究工作 >  科研成果
宋志平:論創新50條
【添加時間:2022-10-27 】   來源:總裁讀書會 分享:


導語:本文選編自《企業迷思:北大管理公開課》一書,本書作者宋志平,現任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、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、總裁讀書會全國領讀者聯盟主席。作為杰出的央企領導人,宋志平曾同時出任中國建材集團、國藥集團董事長,并帶領兩家企業雙雙躋身世界500強行列。為了讓讀者更加系統、全面、深度地學習和理解宋志平經營管理思想,總裁讀書會從本書的戰略、管理、創新、文化四個維度,對《企業迷思》一書核心內容進行精編及連載。今天分享創新篇,歡迎閱讀關注!


image.png

▲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 、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、總裁讀書會全國領讀者聯盟主席  宋志平


萬眾創新和企業創新:讓創新成為社會基因

萬眾創新應與企業創新相融合

1.創新的本質是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,實現新組合的主體是企業,而領導企業進行新組合的是企業家,企業家進行創新的杠桿是資本,這就說清楚了創新和企業、企業家以及資本之間的關系。

2.一個企業創不創新與企業規模無關,與創新文化有關,與企業領導人的創新意識有關。大企業應克服的是慣性思維和阻礙創新的內部機制,提高創新意識,加強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3.企業創新和萬眾創新并不排斥,兩者相輔相成,關鍵看在哪個領域。開展“雙創”,不是否定大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樞紐地位,而是要建設一個“萬類霜天競自由”的創新生態系統。

創新的意義是創造效益

4.從企業自身來說,創新的重心不是基礎科學研究,而是技術創新?;A科學研究主要在大學和科學研究院進行。企業的創新范圍極其明確,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什么問題、做什么東西,都是和生產經營、市場變化密切結合,最后要落實到經濟效益上。

5.企業必須能做賺錢的創新,把創新與經濟效益緊密聯系起來,不能量產、沒有規模效益的創新堅決不做。創新沒有效益,也就沒有能力投入再創新,燒錢燒到最后,企業做垮了,創新也就失去了意義。

6.企業還是要發揮技術創新的專長,盯著新產品、新技術、新工藝,解決這些實際問題,這才是創新的立足點。

有效的創新才是好創新

7.開展有效的創新應從六個方面去考慮:

第一,有目的地創新。企業不是興趣小組,在創新上不能做沖動派,不能做盲從者,而是要有方向、有風險意識,有的放矢、謀定而動。

第二,有組織地創新。創新不能靠單打獨斗,任何創新都在一個系統組織中進行,形成功能互補、良性互動、開放共享的創新格局。

第三,在熟悉的領域創新。創新需要對一個行業有著深刻了解,盲目跨界十有八九會出問題,企業在熟悉的領域創新更容易成功。

第四,創新要善于把握機遇。機遇需要用心發現,敏銳的創新意識來自長期實踐觀察,專業眼光、市場嗅覺與行動能力都需要長期的修煉。

第五,選擇合適的方法。創新有很多方法,自主創新、模仿式創新、集成創新、協同創新、持續性創新、顛覆性創新、商業模式創新等,企業應根據自身狀況和發展階段,活學活用。

第六,開展有效的管理。有效的創新有賴于有效的管理,創新做得再好也不能替代管理。

讓創新成為一種風尚

8.在中國轉型的今天,我們應始終保持清醒認識,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,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、勇于創新、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,讓創新成為一種人生態度、一種民族精神、一種文化風尚。

迎接企業家社會

9.創新創業的時代是企業家和企業家社會加速形成的時代。企業家社會將推動經濟持續繁榮,市場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被激發,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,社會也將更加高效、公平、和諧。

10.如果說過去創新創業是靠“膽商、情商、智商”的依次排列而實現,今天的排列則應是“智商、情商和膽商”,即科學態度要放在首位,之后是艱辛的實踐過程,而情商和膽商體現在對創新的熱忱和堅定的毅力上。

11.對年輕的創新創業者,我有幾點建議:一是清晰思路,二是學習精神,三是合作精神,四是量力而行,五是耐得住寂寞,六是提高自身修養。


持續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:變與不變的平衡

創新的基礎是持續性創新

12.做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,而是為了解決顧客的問題,為顧客創造價值而創新,這是企業創新的根本理念。也就是說,只有持續性創新才能提高產品附加值,企業才能賺到錢。

13.開展顛覆性創新不能否定持續性創新,創新需要一定的定力,還是要先把手上的事做好,持續性創新是創新的基礎。

既造“矛”又造“盾”

14.顛覆性創新和持續性創新好比“矛”和“盾”的關系。對大企業來說,在做好持續性創新的同時,還要積極開展顛覆性創新,既造“矛”又造“盾”,以增加抗風險能力。

15.很多大的領先企業之所以失敗,就是因為對持續性創新比較堅持而對顛覆性創新不夠敏感。企業必須主動出擊,擴展視野,發現問題,研究新方法、新模式、新市場,不斷地否定之否定。否則,只靠經驗主義發展,注定會被顛覆,走向失敗。

16.做企業要始終未雨綢繆,既要在紅海中改變競爭思路,讓紅海變藍海,又要時刻保持顛覆性創新的警惕性,不斷尋找新的藍海。

跨越創新的兩難

17.克里斯坦森提出跨越兩難的方案,即通過持續性創新,加強與核心顧客的聯系,保證企業近期健康運行,同時動員足夠多的資源開展顛覆性創新,顛覆性創新的部分要獨立出來,做個新部門,和原有業務分開。

18.搞顛覆性創新最好的方法是啟用新的團隊,用全新的人馬去做全新的事。在持續性創新與顛覆性創新融合的過程中,用不同的平臺做不同的業務是基本原則,各產業之間可以協同發展,但團隊必須是分開的。

勾畫產業升級三條曲線

19.產業升級的“三條曲線”,即傳統業務的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、發展新技術新產業、發展新業態。三條曲線之間應是首尾銜接、梯次接續的關系,其本質是用舊業務做持續性創新,同時順應時代潮流,搞顛覆性創新,提前培育新業務。

轉型不是轉行

20.轉型并不意味著轉行,而是用新的技術手段和商業模式,進行產業的更新改造和升級換代。在做持續性創新的同時,進行顛覆性創新。

21.實體經濟轉型升級,要向“四化”發展,即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和服務化。

高端化,就是不斷向產業鏈高端躍升,提升上下游產業鏈的整體價值。

智能化,就是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的“兩化融合”,促進關鍵裝備、工藝流程的智能化,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、取得突破。

綠色化,就是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,提升資源循環利用能力。

服務化,就是增加服務要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比重,實現價值鏈和商業模式的重構。


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:不能關起門來搞研發

自主創新是必由之路

22.自主創新是指用自己的力量進行創新的活動,自主創新是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,也是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優勢的根本途徑。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,扭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,就必須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。

23.自主創新是科技強國、科技強企的必由之路。企業未來系于創新,創新的未來系于關鍵核心技術。唯有把立足點放在自主創新上,自立自強,埋頭苦干,迎頭趕上,除此之外,沒有別的選擇。

吹響創新集結號

24.自主創新不是自己創新、封閉創新,而是要協同創新、開放創新。創新是協同、融合、平衡的故事。我們要把自力更生和協同合作結合起來,把自強不息和兼容并包結合起來,不僅吹響沖鋒號,更要吹響集結號。

25.協同創新主要有三種方式:第一種是企業間的合作,一般是大企業作為創新平臺,中小科技企業進行技術外包服務。第二種是產學研協同,現在大部分是以產研和產學的方式進行,加大推進了企業的技術創新。第三種是政府組織的聯合創新,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舉國之力的“大會戰”。

制造強國是模仿不來的

26.模仿式創新,是企業在特定經濟發展階段選擇的一種創新模式,這也是創新的必經過程。模仿式創新也是重要的學習手段,是產業轉型升級、從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的必由之路。今天的企業創新,大部分都在模仿式創新和集成創新的范疇里,正是大量的模仿式創新迅速普及了技術。

27.模仿創新走到一定階段后,面臨很多問題,比如能模仿的東西不是太多了、知識產權問題、簡單模仿不能滿足發展需求等;要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,將需要越來越多的企業從模仿式創新向集成創新、自主創新發展。

集成創新是一條捷徑

28.集成創新不是模仿、抄襲或簡單復制,而是一種新的創新模式。廣泛吸納海內外資源為我所用,把各種簡單的技術要素和技術思路有機地集成在一起,取得“1+12”的效果,這才是集成創新的真正價值所在。

29.技術創新一定要把門打開,把思路打開,把自力更生與拿來主義結合起來,形成獨特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。千萬不要小看集成創新這件事,如果能“把做面包的技術用在蒸饅頭上”,就是大本事。

用重組方式進行技術創新

30.集成創新要講究方法,在技術來源上,既要注重自我研發,也要注重技術重組。技術重組能提高創新速度,但重組的“快”必須建立在“穩”的基礎上,獲得的技術要真正轉化為企業的技術能力和競爭優勢。如果對方的核心技術不符合需要或不能生產落地,這種重組寧愿不做。


“互聯網+”和“+互聯網”:新思維加出新動能

融入萬物互聯新世界

31.互聯網+,指以互聯網這種先進的生產力去革新生產關系,實現互聯網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,從而催生新的經濟形態,如互聯網金融、互聯網交通、互聯網教育、互聯網農業等。+互聯網,是把互聯網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手段和工具,推動轉型升級,本質還是實業。前者強調思維方式,后者強調工具屬性。

32.無論是互聯網+還是+互聯網,核心都是用跨界與融合的方式重塑創新體系,加出的是產業鏈、企業鏈、價值鏈,推動的是技術進步、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,促進的是社會財富的乘數增長。

互聯網催生企業變革

33.互聯網對制造業來說,不只是提供一個工具,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企業的思考方式和運營模式,催生了制造業的產業變革。

34.互聯網改變了企業,具體來說是三件事:一是個性化,實現了“私人定制”;二是智能化,提升生產活動的精準性、敏捷性,提高企業運行效率;三是制造業服務化,從只做制造向服務的產業鏈延伸、向市場延伸。

制造業要主動+互聯網

35.制造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。在互聯網下半場,制造業要當好主角,網絡體系、平臺體系、安全體系的建設都任重道遠,但工業互聯網是個方向,必須堅定地走下去,這是一個巨大的創新空間。

實體經濟是互聯網的根

36.無論互聯網技術怎么演進,工業互聯網怎么發展,都離不開實體經濟這個根,這個大邏輯不能錯。實體經濟和互聯網融合發展不是誰取代誰,而是要形成相互促進、同步提升的格局。

37.實體經濟要主動擁抱互聯網,互聯網雖好但不能“神化”,互聯網只是一個手段,它本身不制造東西,它必須以實體經濟為基礎,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根。

38.經濟就像一架飛機,機身是實體經濟,資本市場和技術創新是兩個翅膀,互聯網應是高高豎起的尾翼,這些都應完美結合起來。

用互聯網思維把生意做活

39.互聯網的思維其實是“+”思維,它最大的好處就是,想問題不拘泥于某一個點,而是從開放、跨界、融合的視角出發,把這個點放在系統中去考慮,找到連接關系,進而放大原有價值或衍生出新的價值。用這種方式重新思考生產流程、服務模式和業態形態,可能生意就做活了。

40.提倡“+”思維不是亂加一氣,而是從核心業務出發,進行一些相關擴展,目的是讓核心業務跟上時代變化。作為制造業,要在“+互聯網”的同時,借助互聯網思維,從專業出發進行適當延伸。


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:創新既依賴技術,又依賴創意

技術創新是核心動力

41.培育核心技術要過四關:一是秉持扎實的創新態度,既不妄自菲薄,也不妄自尊大,以客觀務實的態度,對標發達國家的科技前沿,奮起直追,攻堅克難,搶占制高點。二是必須在人力、物力、財力等方面,加大創新投入。三是健全激勵機制,保證科研人員的收入待遇,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。四是重視開放性創新,要“走出去”“請進來”,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堅體制和強大合力。

把產學研擰成一股繩

42.產學研,核心是“產”,“學”要保,“研”要好,最后都要作用于“產”。學校要發揮基礎科學研究能力,研究院所主要解決應用科學的問題,工廠要解決好制造技術的問題,三者擰成一股繩,才能形成資源與優勢的互補。

43.向麻省理工學如何創新。麻省理工學校的創新體系值得借鑒,一是教學、研發與市場緊密結合;二是著眼于開放交叉和前沿科技;三是創新創業與產業界互相融合。從而實現了創意、創新、創業的融合,教育、研發、企業的融合,創客、實驗室和資本的融合。

把研發當成產業

44.現代社會,研發本身就是產業,科研企業不是比誰建的工廠多,而是比誰的技術更先進、誰更能為客戶提供優質的解決方案,最終目的是讓研發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。

45.技術是商品,是商品就得流通,就得遵循價值交換規律。對科技企業來說,科研能力是核心競爭力,技術研發出來之后可以賣給其他企業,賺了錢再開發更新的技術,這才是正確的邏輯。

46.技術不能藏著掖著,要盡快推向市場產生經濟效益,靠技術和服務的流動增值也能做出大產業。

商業模式創新是賺錢的秘密武器

47.創新不等于高科技,也不一定都靠高科技,中科技、低科技、零科技也可以創新,指的就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性。所以企業在創新時,既要著眼于技術,也要著眼于商業模式,兩者結合讓企業更強大。

48.商業模式是一個組織創造、傳遞以及獲得價值的基本原理,商業模式創新就是發現并創造新的價值,這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。商業模式是企業賺錢的“秘密武器”,因為商業模式創新比高科技安全系數高、難度也小。

從制造業到制造服務業

49.制造服務業,是把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在一起,共同經營的新業態。即圍繞制造業,怎么能夠接近終端客戶,如何由過去單一的在制造業爭取附加值,到為終端客戶提供更多服務來爭取更多附加值。

50.中國建材參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各類企業的管理,從產品走出去,轉變為人才走出去、管理走出去;從硬件走出去,轉變為軟件與硬件同時走出去,把集團建成制造服務型、外包型、管理型的產業集團。


京ICP備14027375號-1    版權所有: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   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   主辦
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